西洋参论坛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明日雨水脾胃养为先,春捂防春寒 [复制链接]

1#

2月19日是雨水节气,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曰:“正月中,天一生水。春始属木,然生木者必水也,故立春后继之雨水。且东风既解冻,则散而为雨矣。”

春天是肝木的季节,有水才能涵木,所立春之后,雨水来了。

北京上周迎来了痛快淋漓的初雪,雨水一到,伴着湿,伴着倒春寒,对刚立春阳气向外走的人们来说,又是一场清冽的挑战。

东风解冻,散而为雨,雨水节气前后,万物开始萌动,是一个意味着生机与活力的时节,此时阳气上升、阴气下降,二者祥和的结果便是春的生机盎然。

古人认为,雨水洗涤尘世,世间一切污浊都将被其冲刷殆尽。希望雨水的到来,也能尽快能洗去世间病疫,使万物重归安康。

雨水时节宜调养脾胃

脾(胃)属土,土性敦厚,有生化万物的特性,脾又有消化水谷,运送精微,营养五脏、六腑、四肢百骸之功效,为气血生化之源。

肝属木,木性可曲可直,条顺畅达,有生发的特性,肝喜条达而恶抑郁,有疏泄的功能。

五脏在生理上相互联系,在病理上相互影响。春季肝气旺盛,肝木易克脾土。所以,春季养生中既要注意春季阳气生发的特点,扶助阳气,又要避免伤及脾胃,从而导致脾胃功能的下降。

在雨水节气之后,随着降雨的增多,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。同时湿邪留恋,难以去除,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。

春季养脾的重点首先在于调畅肝脏,保持肝气调和顺畅。在饮食上要保持均衡,食物中的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、脂肪、维生素、矿物质等也要保持相应的比例。同时还要保持五味不偏,尽量少吃辛辣食品,多吃新鲜蔬菜等。

其次,要注意健脾利湿。内以养护脾气,外以清利湿邪,平时可多吃些诸如鲫鱼、胡萝卜、山药、小米等食物,以达到健脾的目的。

艾灸护肝养脾胃取穴:神阙、关元、章门、足三里。

丨神阙穴

艾灸时间:每日艾灸1~2次,每次艾灸10~15分钟,艾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。

作用:温经祛寒,平和阴阳,调理气血。

丨关元穴

艾灸时间:每日艾灸1次,每次艾灸5~15分钟,艾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。

作用:培元固本,调气回阳。

丨章门穴

艾灸时间:每日艾灸1次,每次艾灸10~20分钟。

作用:健脾解郁,疏肝理气,增强机体对营养成分的吸收功能。

丨足三里穴

艾灸时间:每日艾灸1次,每次艾灸3~15分钟,艾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。最好在每晚临睡前艾灸。

作用:祛除下肢的寒气,调理脾胃。

雨水时节谨防“倒春寒”

春寒料峭,湿气一般夹"寒"而来,雨水之后空气中水分增加,导致气温不仅偏低,而且寒中有湿。这种湿寒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有一定的影响。

初春的降雨会引起气温的骤然下降,对老年人和小孩的身体健康威胁较大,特别是温度骤然下降的时候,老年人的血压会明显升高,容易诱发心脏病、心肌梗塞等;

小孩则容易因气温的改变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,导致感冒和发烧。因此,雨水时节,还要预防"倒春寒",注意保暖,切勿受凉。

初春时节宜“春捂”

所以这里还要再次提醒大家,春季要注意保暖,不要过早减少衣物。应多捂一段时间,以缓慢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,适应新的气候条件。

对于“春捂”,需注意“捂”两头,即重点照顾好“首足”两头,重点“捂”头颈与双脚,可以避免感冒、气管炎、关节炎等疾病发生。寒多自下而起,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“下厚上薄”。

注意事项:

在雨水时节,年老体弱者如果用冷水洗脸、洗手,湿寒很容易侵入关节。加之没有充足的阳气驱寒于外,湿寒滞留在手上,就容易酸痛,重则变形,湿寒滞留在头上就容易出现疼痛等症状。

此外,洗头后应该及时用风筒吹干。否则,水湿留于发际再变凉,很容易使湿寒聚于头,由表及里深入颅内,导致头痛。

饮食以平性为宜

雨水节气,气候转暖,早晚较冷,风邪渐增,常见口舌干燥现象,人们可根据自身情况,选择饮食调节、药物调养和起居劳逸调摄。

所以,我们宜多吃新鲜蔬菜、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。应少食油腻之物,可多食红枣、淮山、莲子、韭菜、菠菜、柑橘、蜂蜜、甘蔗等;北方人食疗多以粥为好,可做成莲子粥、山药粥、红枣粥等。

此季节应少食羊肉、狗肉、雀肉等温热之品。饮食要吃热饭热菜,但要不吃或少吃辣椒、不喝或少喝白酒等性温、性热之物。

药物调养则要考虑脾胃功能的特点,用生发阳气之法调补脾胃。可选用沙参、西洋参、决明子、白菊花等。精神上还应注意清心寡欲,不妄劳作,以养元气。

缠绵的细雨是快乐的甘露,滋润着春光无限,绵柔的雨丝是幸福的甘泉,灌溉着生机无穷,雨水时节,愿无限的春光带给大家欢光不断,无穷的生机带给大家惬意不尽,祝大家“雨水”快乐!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