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初春雨过,万物生;一朝春雨,万物清明。天气下降,地气上腾。天地和同,草木萌动,天气开始乍暖还寒,枯木扛过风雪的严寒,生机勃勃,得以逢春。
春风是清新的,所过之处,皆是旧岁换了新颜。春雨是温柔的,所到之处,亦是沉寂有了回响。晶莹剔透的雪花,遇暖成水,水化成雨,随着丝丝入沁的春风,悄无声息地,潜入温柔的夜晚,滋润着枯萎已久的草木。
雨水为二十四节气第二个节气。斗指壬;太阳到达黄经°;每年公历2月18-20日交节。雨水节气的含义是降雨开始,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。俗话说“春雨贵如油”,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,它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。进入雨水节气,我国北方地区尚未有春天气息,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,一幅早春的景象。
至此,万物萌动,草木皆春。气温回升,冰雪融化,降水居多。雨水,表示两层意思,一是天气回暖,降水量逐渐增多了,二是在降水形式上,雪渐少了,雨渐多了。
古时的农耕水平低,靠天吃饭。比如谚语“雨水阴寒,春季勿会旱;雨水日晴,春雨发得早”,甚至还有预测一整年的,“雨水有雨,一年多水”。总的来说,雨水节下雨,是好兆头。于是,古人想尽办法,希望能把天气弄准。除了兴修水利之外,雨水节气期间“占稻色”就成为一种试图把握农事的方法。
元末明初娄元礼的《田家五行》中,就记载了当时华南稻作地区的习俗:“雨水节,烧干镬,以糯稻爆之,谓之孛罗花,占稻色。”意思是,通过爆炒糯谷米花预测稻谷的成色,从而占卜这年稻子收获的丰收情况。成色足,意味高产;不足,意味低产。
我国传统文化中又有花信之说,自小寒至谷雨八个节气,共有一百二十天,二十四候,根据花期,古人为每一候选出一种最有代表性的花,作为这一候的花信。雨水节气的花信是:初候菜花,二候杏花,三候李花。
立春后十五日,斗指寅为雨水。
《孝经纬》曰:“立春后十五日,斗指寅为雨水。”
《逸周书·时训》:“雨水之日獭祭鱼。”
《礼记·月令》:“仲春之月始雨水,桃始华。”郑玄注:“汉始以雨水为二月节。”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:“正月中,天一生水,春始属木,然生木者必水也,故立春后继之雨水。且东风既解冻,则散而为雨矣。”
万物生长离不开雨水。《易·系辞》说,万物“润之以风雨”。所以,雨水是充满生命内涵的节气。人类自古就逐水而居,而水系的最佳给养便是雨水,雨水之于古人尤其重要,古称“天水”,充满神秘色彩。《释名·释天》谓:“雨,羽也,如鸟羽动则散地,雨水从天下也,雨者辅也,言辅时生养也。”雨被古人看成天界纷纷下落的羽毛,一方面说明雨具有滋养生命的功能;另一方面,也表现出先民对雨怀有一种神圣的情感。
一候
獭祭鱼
对应64卦:泰卦,六四。
《周易·泰卦》爻辞:“翩翩不富,以其邻不戒以孚。”
《象》:“翩翩不富”,皆失实也;“不戒以孚”,中心愿也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所谓豺獭知报本。岁始而鱼上游,则獭初取以祭。徐氏曰,獭祭,圆铺圆者,水象也;豺祭,方铺方者,金象也。”
獭,又名为水拘贼或食鱼。祭鱼,即川鱼祭天。雨水时节,冰开始融化,水獭在水里面很容易将冰打破。每到这个时候。水獭都会把自己从水里面捕到的鱼摆放在树木之上,围着自己摆成一圈,而自己就将两只前爪拱在身前,像祷告祭奠天地、感恩自然一样,在圈里面转上一圈。
二候
鸿雁来
对应64卦:泰卦,六五。
《周易·泰卦》:“帝乙归妹,以祉元吉。”
《象》:“以祉元吉”,中以行愿也。”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雁,知时之鸟,热归塞北,寒来江南,沙漠乃其居也。孟春阳气既达,候雁自彭瑟而北矣。”
雁,知时之鸟,热归塞北,寒来江南。南方天气暖,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,候鸟是随着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幻而往来,以适应气候。
三候
草木萌动
对应64卦:泰卦,上六。
《周易·泰卦》:“城复于隍”;勿用师,自邑告命,贞吝。”
《象》:“城复于隍”,其命乱也。
《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》:“上艾动,坤变为良,良为山林,故为草木。良梭卦为震,震为萌动。”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天地之气交而为泰,故草木萌生发动矣。”
天地间阴阳交泰,出现生机,草木乘此生机,开始萌动,在“润物细无声”的春雨中,草木将开始抽出嫩芽。从此,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。
雨水养生此期间天气变化无常,容易引起人们的情绪波动,乃至心神不安,影响人的身心健康,对高血压、心脏病、哮喘患者极为不利。春季人的肝气旺盛,怒气伤肝,因而应当采取积极的修身养生方法,陶冶性情,保持情绪稳定。
《千金方》说:“春七十二日,省酸增甘,以养脾气”。雨水时节,养生在于调肝,调肝重在补脾。五行中肝属木,喜条达,在味为酸;脾属土,性敦厚,在味为甘。
春季养脾的重点首先在于调畅肝脏,保持肝气调和顺畅,在饮食上应少酸多甘,以养脾脏之气,同时宜少量食用辛温,以应春木升发之气。要保持均衡,食物中的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、脂肪、维生素、矿物质等要保持相应的比例。同时还要保持五味不偏,尽量少吃辛辣食品,多吃新鲜蔬菜等。
其次,要注意健脾利湿。内以养护脾气,外以清利湿邪,从而达到养脾的目的。春寒料峭,湿气一般夹“寒”而来,因此雨水前后必须注意保暖,切勿受凉。同时少食生冷之物,以顾护脾胃阳气。平时可多吃些诸如鲫鱼、胡萝卜、山药、小米等食物,以达到健脾的目的。雨水时节,还要预防“倒春寒”。这是因为初春的降雨会引起气温的骤然下降,这尤其对老年人和小孩的身体健康威胁较大,特别是温度骤然下降的时候,老年人的血压会明显升高,容易诱发心脏病、心肌梗塞等;小孩则容易因气温的改变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,导致感冒和发烧。所以春季仍需注意保暖,不要过早减少衣物。
此时春季转暖,又风多物燥,常出现皮肤干燥、嘴唇干裂,口腔溃烂等情况,也就是俗称的上火。应多吃水果补充水分,少食羊肉、牛肉等温热之品,否则辛温太过,肝木过旺,脾土反伤。雨水时节饮食既要注意“春生”特点,又要避免伤及脾胃。
雨水节气,为少阳,阳气不稳定,易反复,需要预防“倒春寒”,尤其此时流感病毒最喜“湿寒”,所以春季也是流感易发期,根据医圣张仲景的《伤寒论》,此时护阳尤为重要。地湿之气渐升,且早晨时有露、霜出现。所以针对这样的气候特点,饮食调养应侧重于调养脾胃和祛风除湿。脾胃能消化五谷,是气血生养之源。五行中肝属木,在味为酸;脾属土,在味为甘。春季肝旺而脾弱,饮食上宜少酸多甜,可多食大枣、菠菜、荸荠、甘蔗、茼蒿、山药等。风多物燥的天气易使口舌干燥,宜食果蔬及汤粥,如枸杞粥、红枣粥、银耳粥等,调补脾胃亦可用白菊花、决明子、西洋参等。
同时,湿寒也会加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反复,所以春日养阳气,成为当务之急。除了养生食疗,还要适运动。中医养生有一门导引术,名曰《八段锦》,与少林《易经筋》、《洗髓经》、《八部金刚经》殊途同归,中科院在新冠肺炎防护期间曾建议大家每天练习《八段锦》,提升免疫力。
“春捂”是传统的养生之道。寒气始退,阳气升发,此时人们的机体调节功能远远跟不上天气的变化,稍不注意,伤风感冒就会乘虚而入。
具体的春捂原则是注意“下厚上薄”,捂的重点在于背、腹、足底。背部保暖可预防寒气损伤“阳脉之海”——督脉,减少感冒几率;腹部保暖是有助于预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泻。
二月下旬气温时高时低,当晴天升温时,还穿个厚棉袄捂出一身汗是不合时宜的,觉得热了可以脱掉外套,但是下半身不着急减,因为这时土地还没有晒热。
《养生论》说:“春三月,每朝梳头一二百下”。春季梳头是很好的养生保健方法。春天阳气有向上向外升发的特点,表现为毛孔逐渐舒展,代谢旺盛,生长迅速。春天梳头,正符合这一春季养生的要求,有宣行郁滞,疏利气血,通达阳气的重要作用。
养生食谱推荐
砂仁鲫鱼
材料:鲫鱼g、春砂仁3g、油适量、盐适量、生姜几片、大葱2根
功效:化湿开胃,温脾止泻、理气安胎的功效。
做法:砂仁拍碎;洗净鲫鱼,鲫鱼开肚清理干净,把砂仁塞进鱼肚子里,并切好几片姜备用。油锅下姜爆香,放入鲫鱼煎至两面微黄,鲫鱼放入锅中,加两碗水大火烧开,武火煮沸。煲至汤变浓白时熄火,加适量姜、葱、胡椒、盐即可。
春笋虾仁
材料:虾仁、春笋、黄瓜。调料:葱、姜、盐、料酒、淀粉。
功效:有丰富的蛋白质、能化痰止咳、补血益气,可以调理脾胃虚弱等。
做法:将虾仁背上虾线去掉洗净,春笋切片,黄瓜切片,葱、姜切丝。锅内注入色拉油,将虾仁在热油中过一下,然后放入笋片、黄瓜片、葱丝、姜丝一同翻炒。最后调入盐和少许料酒,勾薄芡即可。厨师提示:去虾线虽然有些麻烦,但可以保证虾的鲜味。
春风化雨,
悄无声息。
滋养大地,
养育万物。
万物可爱,
万事可期。
*以上内容参考源于古籍和网络文献,如有不当之处烦请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