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洋参论坛

首页 » 生长环境 » 问答 » 今日处暑,后日出伏养生以润为主
TUhjnbcbe - 2025/5/10 19:10:00

处暑

CHUSHU

处暑,七月中。

处,止也。暑气至此而止矣。

古籍渊源

处暑,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。处暑,即为“出暑”,是炎热离开的意思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里面有说:“处,止也,暑气至此而止矣。”

由于“秋老虎”短期回热天气影响,处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,虽没有夏天酷暑,但仍会闷热,并且干燥,天气由炎热转向闷热。处暑既不同于小暑、大暑、也不同于小寒、大寒节气,它是代表气候由炎热向闷热转变的节气。天气特点是干燥、闷热。

易发病症

处暑前后,天气转凉、中午热、早晚凉、昼夜温差大,自然界阳气开始收敛,人体阳气也随之开始逐渐收敛。但如果收敛得太厉害了,就会让体表感觉干燥,比如眼部干涩、口鼻干燥、咽喉肿痛、皮肤干燥、毛发干枯、小便赤黄、大便干结等。最常见的疾病有感冒、乙脑、肺结核、风湿性心脏病、神经衰弱、痔疮等,这时候大家要当心了。

感冒发烧

每逢换季是流行性感冒的多发季节。夏秋转换之际,人体的阳气由宣散转为收敛,病毒就会趁势进入人体,引发疾病,再加上秋季干燥,血液运行相对缓慢,病毒代谢产物无法随尿液及时排出,所以秋季感冒症状相对较重,病程相对较长。

咽喉炎

处暑后,干燥的天气使喉部的经脉失去润养,因受凉或短暂缺水会引起咽炎、喉炎,出现咽部不适、声音沙哑、咽喉肿痛等症状。

关节疼痛

夏天吹空调过多,寒气从毛孔进入人体,彼时毛孔疏松,不会表现出症状。到了秋天,毛孔变致密,寒气积在体内,“寒主收引”,经脉拘挛,不通则痛,就会出现关节肿胀、疼痛的症状,严重者还会影响日常活动。

过敏性疾病

处暑之后天气变化多端,前一天还晴天大好,今天可能阴雨连绵,剧烈的气候变化可能使一些不耐受人群产生过敏,表现为困倦乏力、腹胀纳差、记忆力下降、神经衰弱,并可能引起旧疾发作。

肠燥便秘

便秘产生的一个病机就是燥,就像船飘在水里,突然水少了,船走得就慢了。有些人一周都无法正常排便,影响生活质量,有的人还会因为排便费力引起痔疮。

感染性疾病

处暑之后的几天,湿气还比较重,细菌繁殖速度加快,一些肠道感染疾病或者肺部感染疾病容易出现,比如肺结核、细菌性痢疾等。

养身事宜

我们后天将告别一年中最炎热的“三伏天”——出伏!从出伏到秋分,也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频繁、最大的时候。

春捂秋冻

“春捂秋冻”是古人根据春秋两季气候变化特点而提出的穿着方面的养生原则,但在现实生活中,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。“秋冻”还要因人而异,这个时节尤其好做好肚脐的保暖。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、代谢功能下降、血液循环减慢,既怕冷又怕热,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,更应及时增减衣服。

预防秋燥

处暑后,天气逐渐变得干燥,易产生鼻燥咽干、咳嗽少痰、手脚心热等,此时例如支气管扩张、肺结核等疾病容易复发或者加重。因此,此节气宜选灸大椎、肾俞、肺俞、风门、太溪穴、神阙等穴以滋阴润燥。

起居调养

因为经过“昼长夜短”的盛夏,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,特别是老年朋友。此时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,就会更加容易出现“秋乏”。将作息慢慢调整为早睡早起,最好晚上10点到11点之间就上床入睡,早上六点左右起床,中午适当午休,睡好子午觉。

饮食调养

在我国的广大南方地区,到了处暑,天气的变化不会太大,湿气不曾少而燥气渐升。可多吃些银耳、百合、莲子、蜂蜜、海带、莲藕、菠菜、糯米、芝麻、豆类及奶类。此外应该减少西瓜、苦瓜等寒凉食物以及生姜,花椒,辣椒等辛辣食物的摄入。

运动调养

处暑时节,秋高气爽,可以根据自身情况,适当进行一些如登山、慢跑、郊游等户外活动。秋季运动也应顺应“收、养”这一原则,即运动量不宜过大,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。尤其是体质虚弱者,以防出汗过多,阳气耗损。

推荐药膳

西洋参银耳煲

用料:

西洋参10g、瘦肉g、银耳50g,红枣10g、枸杞若干、矿泉水适量

做法:

1.瘦肉洗净、切片。

2.西洋参、枸杞、红枣洗净。

3.将西洋参、银耳与瘦肉,加入适量水,水开后小火慢炖。

4.炖1小时后加入红枣,出锅时加入枸杞与适量盐调味。

功效:西洋参益气降火、健脾开胃,因此很适合工作太忙以至于睡眠不足的人食用;银耳被誉为“菌中之冠”,历来被看作“延年益寿之品”。此汤具有补气养阴、清火生津的作用。

-END-

1
查看完整版本: 今日处暑,后日出伏养生以润为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