郝敬堂
在江苏,在仪征,周宏英爱国拥军的事迹有口皆碑。人们亲切地称她为“兵妈妈”。
“兵妈妈”亲自作媒,将4个女儿嫁给军人,将身边的12位亲人送到部队当兵,人称当代“佘太君”。
“佘太君”开办“长城旅店”,开通“拥军快车”,开宗明义:军人免费。江苏省政府和省军区授予她“拥军模范”称号。
拥军模范周宏英立下宏愿:活到一百岁,拥军一百年。
半个多世纪了,时代变迁,岁月更迭,周宏英拥军不改初衷,矢志不移,她用一颗博大的爱心谱写了一支荡气回肠的拥军曲——长城谣。
鸡啊鸭啊送到哪里去,送给那亲人解放军
春节前,北京接连下了7天大雪,气温骤降,格外地冷。
国旗下的哨兵,站立风雪之中,挺拔得像一株株傲雪的青松,给天安门广场增添了一道伟岸的风景。
人非钢铁之躯,在这冰天雪地里为国旗站哨怎么能不冷?可不能冻坏了这些孩子们!看了北京大雪降温的天气预报,想到为国旗站岗的哨兵,一位“兵妈妈”从江南水乡赶来,以母亲的名义,给国旗卫士每人送了一套保暖内衣,一双羊毛袜子。这位“兵妈妈”就是仪征市拥军协会会长、“拥军模范”周宏英。
周宏英来国旗护卫队慰问已经不止一次了,国旗卫士们认识她,上海“南京路上好八连”的官兵们认识她,南京长江大桥守桥的武警战士认识她,仪征市消防支队的官兵认识她,她走到哪里,哪里就留下一段拥军的佳话。
南京大桥的守桥官兵不会忘记:去年八一建军节那天,素有“火炉”之称的石头城热得出奇。人们可以躲在家里消夏避暑,大桥的卫士们呢?他们却头顶烈日,脚踏热浪在大桥上执勤,他们怕不怕热?他们会不会中暑?周妈妈把哨兵的冷暖装在心里,冒着酷暑从仪征赶到南京,专程来大桥看望守桥的官兵,自己花两万多元给官兵们买了毛巾、汗衫和清凉饮料,亲自将清凉饮料送到哨兵手中并亲手擦去哨兵脸上的汗水。
仪征市消防中队的官兵不能忘记:除夕那天,官兵们正在喜气洋洋地忙过年,寒风中走来了两位不速之客。两位老人一位在前面拉车,一位在后面推车,平板车上装满了物品。“老人家,请问你们要去哪里啊?”哨兵礼貌地上前问道。老人看了看站在眼前的哨兵,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,笑着说:“对,没错,我们来慰问亲人解放军。”官兵们把两位老人迎进院,才发现车上装的全是用来拥军的年货,鸡鸭鱼肉,一应俱全。买这么多的年货需要一笔不菲的开支,这份礼太重了!起初,官兵们不肯收下。老人语重心长地说:“我是母亲,我有儿女也有家。过年了,哪个母亲不盼望儿女们回家?可你们当兵的人不能回家。你们为了谁?你们为了啥?我懂。我只想对你们说,仪征就是你们的家,我就是你们的妈妈,妈妈对孩子的这份真情你们也不能收下?”以后周妈妈每年都来,每次都带来让官兵们装载不下的母爱。
“见义勇为的英雄战士”徐洪刚不会忘记:负伤住院期间,他陆续收到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慰问信和慰问品,其中一个包裹来自江苏仪征,寄的是两盒西洋参,寄件人在信里写道:“我也是军人的母亲,我为有这样的儿子感到骄傲和自豪。你身负重伤,要好好疗养,寄上两盒补品,是母亲的一片心意,你一定要收下。”后来,徐洪刚在报纸上得知,那位寄来补品的妈妈就是拥军模范周宏英。
周宏英也清晰地记得:9岁那年,村子里来了一群兵,他们是打鬼子的兵。他们打跑了鬼子,百姓杀鸡宰羊犒劳他们。在她幼小的眼里,他们都是好人,都是救星。大人们拥军,她也拥军,她瞒着家里人用鸡蛋换棉布,做军袜,做军鞋,做好了一个人悄悄地送到队伍上。敌占区到解放区一河之隔,有2里路,每次到队伍上拥军,不但要淌水过河,还要穿过一道敌人的封锁线,那时,她不知道害怕,只想着把自己亲手缝的慰问袋送到队伍上。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她和部队结下了不解之缘,一直到今天,不改初衷。过去拥军是做军鞋,现在大不似从前了,拥军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了新变化,家里买了“拥军快车”,办起了“长城旅店”,近十来年,单单是拥军就花了一百多万元。现在都什么年代了,有钱吃啥不香?有人笑她痴,有人说她傻,要傻就傻到底吧,她对世人说:活到九十九,拥军不丢手,活到一百岁,拥军一百年。
你不当兵我不当兵,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
儿子高中毕业,考大学落榜,面前有两条路可以选择,一条是去部队当兵,另一条是进厂当工人。事关儿子的前途,周宏英把儿子叫到跟前,说是征求意见,实是在作入伍动员。“儿子,你知道妈妈为什么给你取名彭军吗?”儿子摇摇头。“那是妈妈的一个梦啊!妈妈出生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,日本鬼子杀人放火,国民党欺压百姓,妈妈亲眼看到过,亲身经历过。新四军,八路军打鬼子,救百姓,妈妈也亲眼看到过,亲身经历过。从那时候起,妈妈就知道什么是好人,什么是坏人,什么是爱,什么是恨。我们家也曾住过打鬼子的兵,是一个连长,我认他干爹。我对干爹说,我想到队伍上去,干爹同意了,可奶奶说啥不许,把我锁在屋里不许出门。后来,干爹的队伍走了,妈妈当兵的梦也就成泡泡了,可妈妈是从骨子里爱当兵的啊!既然自己不能当兵,发誓将来也要嫁给一个当兵的。和你爸爸认识的那年,正赶上抗美援朝,我提出嫁给他的唯一的条件就是让他去当兵。我送他到县上体检,结果没有验上。这是妈妈的又一个遗憾。我和你爸爸结婚时,我让他答应我,将来生了儿子去当兵,生了女儿就嫁给军人。这就是我们当年的约定。也就是为了这个约定,妈妈才给你取名叫‘军’。你知道妈妈的良苦用心吗?”“妈妈,我也想去当兵,请你放心,我当兵就当一名好兵,为父母争光。”儿子表态说。儿子的思想工作做通了,最难做的工作是爷爷和奶奶。好铁不辗钉,好儿不当兵。这是老人们信奉的旧观念,更让老人们担心的是当时南疆有战事,耳边不时传来邻家的孩子在前线阵亡的消息。这不是拿着孩子往火坑里送吗?爷爷、奶奶一百个不同意。思想不通,就要做工作,松了不行,急了也不行。周宏英心平气和地对公公、婆婆说:“伢子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,我不心疼谁心疼,我不担心谁担心?国是个大家,家是个小家,国不宁,家不安,想过好日子就得有人去保卫国家。现在国家需要孩子们去保卫,当妈的不能不剜心割肉啊!”“你说的也是个理啊。树大分杈,孩大离家,就让他去吧。”老人的工作做通了,她亲自带儿子报了名。儿子顺利通过体检,穿上军装。送走儿子,周宏英回到家,偷偷地哭了一场。
儿子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,当兵第二年入了党,第三年提了干,后来在完成一次急难险重任务时还立了一次二等功。
时光荏苒,周宏英的外孙和外孙女到了当兵的年龄,她做通女儿的工作,又给外孙、外孙女报了名。给外孙女报名那天,武装部的一位干部笑着问:“周大妈,你这次来是给谁报名啊?”“给外孙女报名,你们收不收啊?”“这是你们家的第几位军人了?”“算外孙女是第十二个,以后还有。”“看来,你真的是我们仪征的佘太君了!”从那以后,周宏英有了“佘太君”的雅号。从送走儿子以后,他相继把堂弟、小叔子、侄子、侄孙、外孙、外孙女送到部队,加起来12个,整整一个班。说起“周家”的兵们,个个争气,人人优秀,全部是在部队入的党,全部在部队提了干,人人都立过功,受过奖,侄子周仁林立了一次一等功。最让周宏英值得炫耀的是挂在家里的那张军人“全家福”,照片上的12个兵都是她一手送走的,为此她感到自豪和荣耀。
“好儿就要去当兵,部队锻炼人出息人。”这句话,周宏英走到哪说到哪。她不但动员家里人去当兵,还用现身说法动员邻里的孩子去当兵。外孙有个同学叫阚正军,小伙子体检合格后,听说部队艰苦,又动摇了。周宏英知道了这件事,来到阚家,亲自给阚正军做工作。“正军啊,当兵是要吃一点苦,可连一点苦都不能吃还是什么男子汉。部队可是一个大学校,,错过这个机会你真的要后悔一辈子。听奶奶的话去当兵,没错!”每年征兵季节,她总是周村串户,说服适龄青年去当兵,在她的说服动员下,镇上有一百多名青年参了军。
“四朵金花”同一个选择,二百名军嫂同一个“红娘”
“有女不嫁当兵郎,成年累月守空房。”时至今日,这陈腐的传统观念依然很顽固,年轻的姑娘们找对象,很少青睐那些当兵的人。找当兵的有什么不好,他们思想健康,身体强壮,能吃苦,能奉献,能忍耐,他们才是最值得爱的人。周洪英不但心里这么想并带头自己这么做。
花开花落,大女儿永珍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。女儿生得漂亮,提亲的踏破门坎。“珍儿,妈妈不是老脑筋,儿女们找对象的事由自己作主,可妈妈有一个要求,那就是要给我找个当兵的。”对于妈妈的“定向选择”,女儿最初不以为然。“妈,嫁给当兵的,要人没人,要钱没钱,现在谁还找当兵的?”“当妈的不会坑害自己的女儿吧。在妈的眼里,当兵的人是最可爱的人。他们虽然没有多少金钱,也不能天天守在妻子儿女身边,可他们人好,靠得住。听妈的话没错。”女儿的思想工作做通了,择偶的目光聚焦在军人身上。那一年,国家重点项目仪征化纤厂破土兴建,镇上突然开进来一支穿军装的建设队伍,部队进驻之初,施工任务重,生活设施差,没有营房,缺水断电。周宏英到部队慰问,认识了连长汪家文。侧面一打听,汪家文还没有处对象。小伙子一表人才,又是军人,这岂不正是自己在苦苦寻找的乘龙快婿。那天,周宏英不露声色地把汪连长请到家里来作客,巧妙地安排汪连长与女儿见了面。说来真的是缘分,两个人一见倾心,再加上周宏英从中撮合,两人很快就定了终身。结婚时,周宏英新事新办,带女儿到部队的施工工地上举行了婚礼。时隔不久,部队接受新的施工任务,汪连长带着部队走了,从此,夫妻俩天各一方,过起了牛郎织女的日子。女儿临产了,女婿工作忙不能回家,周宏英心甘情愿地照顾女儿,伺候月子。女儿是自家的,女婿是部队上的,能为他们排忧解难不也是拥军行动吗?她这样想。
周宏英有3个女儿,一个干女儿,人称“四朵金花”。大女儿嫁给给了军人,另外3个女儿的婚事周宏英同样操心,反反复复地动员女儿们像大姐一样嫁军人。女儿们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,相继嫁给了军人。给周宏英带来意外惊喜的是儿子彭军,他在部队入了党提了干,居然从部队领回来一个穿军装的媳妇。“妈,这回你高兴了吧,我们家又多了一名军人。”儿子最懂妈妈的心思,给“周家军”又添一名女将。
才下眉头,又上心头。儿女们的婚事定妥了,周宏英心头放不下的还是军人的婚姻。走过“崇军尚武”的年代,年轻姑娘们择偶的目光变得现实起来,她们崇尚军人,可很少有人情愿嫁给军人,军人们一直受到爱神的冷落。给军人当“红娘”,周宏英悄悄地萌生了这样一个拥军念头。
好一个热心的“红娘”!为了给更多的大龄军人牵线搭桥,周宏英三番五次到驻地部队走访,不厌其烦地到人武部、双拥办了解军人的婚姻状况,做到心中有数。周宏英识字不多,写信总是请人代笔,有诸多不便。为了当好“红娘”,她在家里装了一部“热线电话”。一根电话线,接通了军人的情感世界。
有军人的地方姑娘不多,姑娘多的地方军人不多。军人每年一次探亲假,假期只有一个月,爱情的成熟的周期有那么快吗?找对象能不难吗?在兰州当兵的陈排长眼看30岁的人了,3次回家探亲,对象都没有着落,小伙子自己着急,父母亲也跟着着急。陈排长五官端正,家庭条件不错,怎么会找不到对象呢?究其原因,就是机会不多,了解太少。听说陈排长回家探亲了,周宏英把他作为“重点帮助对象”请到家里来,对他说:“陈排长,你找对象的事就包在大妈身上,你这次回来,就住大妈家里,大妈这里好姑娘有的是,咱们一个个地相,保证给你找个满意的。”周宏英言而有信,那些日子,她把家里家外的事全都搁置一边,每天带陈排长去相亲,先后见了11个姑娘,均没有个结果。眼看着陈排长的探亲假就要到期了,周宏英真的急出了病了,连日高烧不退,腰酸背痛。没有结果,就是徒劳。周宏英拖着病体敲开了第12个姑娘的家门,姑娘被这位“红娘”的诚心所打动,答应和陈排长见上一面。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工夫。两人一见倾心,有情人终成眷属。
军人找对象难,难归难,可是不能凑合,一定把优秀的姑娘介绍给军人。`周宏英这么说也这么做。去年,周宏英收到一封来自淮阴的信,写信人叫王梅,是一位年轻的姑娘。王梅姑娘在信中说:“周妈妈,在报纸上看了你拥军的事迹很感动,我是个农村姑娘,我也热爱军队,我也喜欢军人,可我身边的军人太少了,你能圆我一个军嫂梦吗?拜托了!”听女儿读完王梅姑娘的信,周宏英决定亲自到淮阴走一趟,一来见见这位姑娘,二来对她进行一次追踪考查。“妈,去淮阴来回多公里,这么热的天,你这么大岁数,能受得了吗?有这个必要吗?”女儿前来劝阻。“给当兵的找对象,就要对他们负责,就要让他们满意。我觉得有这个必要。”女儿知道妈妈的脾气,劝是没用的,只好由着她的性子来。周宏英不辞辛苦,去了淮阴,找到了那个叫王梅的姑娘,直至她对王梅姑娘真正做到“心中有数”时,才打道回府。
一位退休在家丧偶的老军医,从报纸上看到周宏英的事迹后,深深地被她几十年如一日为军人牵线搭桥的热忱所感动,萌发了让她帮助找个老伴共度晚年的念头,并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周宏英写了一封信,向她诉说了心曲。接到这位名叫王汉文的退休老军人的求助信后,周宏英一时为难了,在她掌握的“预备军嫂”名册里,大多是年轻的姑娘,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。一位老年丧偶的军人渴望重建一个家庭,一定不能让他失望啊!周宏英不负重托,四处打探,通过街道居委会的帮助,为这位未曾相识的军人物色了一个年岁相当名叫秦秀英的退休老人。千里姻缘一线牵。两位老人一个家在福建,一个家在江苏,周宏英在他们之间牵了一条红线,两位老人在电话里谈起了“恋爱”。半年后,秦秀英应邀前往福建“相亲”,两位老人今世有缘,在花甲之年又一次踏上红地毯。
周宏英用一颗炽热的爱兵之心,编织了一个个浪漫传奇的鸳鸯佳话。一家报纸以“两百个军嫂同一个红娘”为题报道了她的事迹,在她亲手搭建的军人家庭里,有母女两人经她介绍相继将“绣球”抛给军人的,有父与子两代军人是经过她牵线搭桥的,有一个连队,3名干部的妻子是她领进军营的。每当她看到那一对对鸳鸯和鸣时,心里比吃那喜糖都甜。
现如今,离婚已经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社会现象了,周宏英最怕听到的是军人离婚。军人建立一个家庭不容易,不稳定的因素也很多,两地分居,家庭负担,处理不好就容易出问题。最让周宏英值得骄傲的是,在两百多对经她介绍而组建的家庭里,没有出现让她担心的离婚现象。在这“稳定”的背后,有谁知道这位“红娘”为此所做的努力?李玉来和秀英姑娘喜结良缘,皆大欢喜。小俩口天各一方,时间久了,情感找不到归宿,才真正体验到这军嫂不好当。婚后第二年,秀英怀孕了,家里没有住处,身边没人照顾,一气之下提出分手。李玉来理解妻子的难处,爱莫能助,写信给周大妈说了自己的无奈。周宏英一边写信让玉来安心部队工作,一边把秀英接到自己家里,在她“坐月子”期间,周宏英像伺候亲生女儿一样帮她度过了“难关”,同时也帮助一个濒临解体的军人家庭度过了“难关”。
人逢喜事精神爽。对于周宏英来说,可谓年年有喜,月月有喜。有人结婚了,给她送来喜帖,有人生孩子了,给她送来喜糖,有军人立功受奖了,给她寄来喜报。最让周宏英欣喜自慰的是,那两百多个军人家庭有半数以上被评为五好家庭。
长城旅馆:军人免费;拥军快车:军人优惠
女儿们出嫁了,儿子当兵了,家里的房子闲置起来。周宏英和老伴一商量,将闲置的房子粉刷一新,买来十多张床,办起了全市第一家家庭旅馆,取名“长城旅馆”。
“长城旅馆”开张那天,店门口挂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服务公约:长城旅馆,军人之家。凡军人入住本店,优先安排,免费住宿。军人在本店就餐,满足要求,不收分文。为军人代购车船票,免收服务费……如今十多年过去了,长城旅馆的规模越来越大,长城旅馆的设施越来越好,可唯一不变的是那份铁定的“服务公约”。
“长城旅馆”像一块拥军招牌在仪征市高高地悬挂起来,名声越来越大,生意越来越火。回家探亲的,前来访友的,出差路过的,来当地接兵的,只要是军人前来投宿,总是热情接待,周到服务。一次,一位军人大半夜前来登记住宿,客房满员,服务员无计可施,打电话请示总经理周宏英。前来投宿的军人体谅旅馆的难处,正欲转身离去,周宏英赶来了,给那位军人一把房间的钥匙。军人疑惑不解地打开房间才发现,这哪里是客房,分明是周大妈儿子结婚用的新房啊!“周大妈,这怎么行呢?”军人提出退房。“这里是我的家,也是你们的家。有什么不行呢?”望着眼前的这位“兵妈妈”,军人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。另有一次,总参某通信团的一位干部,刚进店就病倒了,高烧40度。周宏英心里那个急呀,先是忙着请医生,后是忙着去抓药,又是喂药,又是热敷,在病床前守了一整夜。那位干部离开旅馆时,给周妈妈送了一面“爱兵如子,情深似海”的锦旗。年年月月,迎来送往,每一个前来住店的军人,都不会忘记仪征的“长城旅馆”,每一个离去的军人,周宏英都给他们同一个交代:请给部队的战友捎个信,仪征有个军人的家,欢迎你们到“长城旅馆”来。
“长城旅馆”有了赢利,这赚来的钱怎么花?夏天,她把清凉饮料送到桥头堡的哨位。冬天,她把保暖内衣送给国旗班的哨兵。过年了,她把拥军的年货送到军营。抗洪了,她给抗洪的勇士送去慰问品……十多年来,周宏英带着那颗母爱之心,跑了十多个省区,30多座军营留下她拥军的足迹。
人多力量大,细麻拧成绳。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,如果能动员更多的人加入拥军的行列,共和国的钢铁长城岂不更加稳固?周宏英这么想。仪征,江南水乡,地灵人杰,这些年,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引导下,当地的百姓率先进入了“小康”。富了的百姓不能忘记拥军啊!拥军也要有个组织形式啊!那天,市“个体经营者协会”给她送来了一份入会申请,看着看着,她眼睛豁然一亮,为什么不能成立一个“拥军协会”呢?她把自己的想法写信告诉在部队当兵的亲人们,支持率竟然是百分之百。成立“拥军协会”的动议不但取得家人的支持,同时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。当周宏英从市民政局局长手中接过“拥军协会”社团登记证时,她激动得说不出话来。她深知这张证书的分量,这是自己的一个梦啊,一生的一个梦想!周宏英的“拥军协会”就这样诞生了。作为会长,周宏英为协会制定了三项任务:第一,办好实体,为协会提供基金。第二,在全市各乡镇成立分会,吸引更多的人为军人和军烈属排忧解难。第三,逐步扩大协会影响,形成拥军爱国的社会风气。在周宏英的带动和影响下,“拥军协会”成立8年来,已经发展了一千多名会员。协会先后拿出数万元慰问部队,给国防教育中心捐款;多次组织下岗军嫂进行技术培训,提高她们再就业的竞争能力;依法保护军人和军人家庭的合法权益,帮助上百个贫困军人家庭走向富裕之路。
在南京通往仪征的高速公路上,在林林总总的车流之中,有一辆交通车最惹人眼目,车身上写着12个醒目的大字:拥军快客——军人乘车,凭证优惠。拥军快客的出现,像一道亮丽的风景,引起了人们的